崇文区,曾是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,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南侧。东部与朝阳区搭界,南部与丰台区相交,西部与宣武区毗邻,北部与东城区接壤。平均海拔35米,面积16.46平方公里,辖前门、崇文门外、东花市、天坛、体育馆路、龙潭、永定门外7个街道办事处,237个居委会,人口43万,是北京市最小的一个市辖区。 2010年7月1日19时38分,崇文区正式撤销,与东城区合并;自此,崇文区便成为历史。 随着时代潮流的更迭,一个旧的区域改建成新的环境是非常符合发展规律的,对于崇文的合并看起来也是很释然的,只是可惜了这层胡同的文化特色,拆旧换新无论出于原住民也好,或建设城市也罢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,不能以个人喜好来评断这种事情的是或非。只是新旧更迭后,谁又来弥补这些丢失了的生活呢。 我一直认为,一个群体的文化底层次到底有多高,不是看这个群体是否出了一个出类拔萃的人,而是看这个群体的最底层人群的文化涵养有多高,谓之于底蕴二字。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总是会失去另外一方面东西,而失去的我个人认为就是生活中的文化底蕴。生活之中有五味,酸甜苦辣咸,而这些滋味在底层的人群中被无形的放大。 我喜欢胡同文化的主要原因是,承载胡同文化的人群并不富有,在这物质匮乏的平淡生活中也许会有人因为柴米油盐的大吵大闹,有人会因为家常里短的琐事传遍街坊,可依然会有人养上几笼鸟,栽上几盆花没事光着膀子下下棋打打晃,这种再苦再难也要活的精神的生活之道恐怕是很难看到了。 有的时候应朋友之约会去鼓楼一代逛逛,也自然的会去看看那些新翻新的大院,看起来华丽高贵,可那门上的密码锁,檐子上的摄像头三五成群巡逻的保安,也就让我没有半点心气了,一个开放式的穷,一个封闭式的富,到底谁更值得担当这北京胡同文化的底蕴呢? 其实也不过是发发牢骚,谨以此片献给为北京胡同文化奉献的所有人,拍摄于2015年7月31日 原崇文区草厂一带翻新前景象。